它们正栩栩如生。

/摘 极简欧洲史

在战场上,首领的勇气要是被战士比下去,或是战士的勇气比不过首领,都是可耻的事。如果首领倒下而你离开战场独活,那更是一生也洗刷不掉的污名和耻辱。对首领极尽保护、捍卫,贬抑自己的英雄行为而把功劳归给首领,是服从的真实意涵。首领为胜利而战,战士则为首领而战。

很多贵族子弟,如果出生地承平了好一段时间,会刻意去挑衅其他正有战事进行的部族。这些蛮族对和平毫无胃口,在危难中博得名声比较容易,更何况,要养得起旗下的战士大军,唯有凭借暴力和打仗一途。战士们总是伸手向首领要东西:把你的战马赐给我吧,要不那根血迹斑斑、代表胜利的箭矛也行。至于吃饭,不管伙食是丰盛还是普通,都被当作报酬看待。要这样慷慨,你非得靠战争和掠夺,才供养得起。

你会发现,要劝动一个日耳曼人下田耕种,耐心等着一年一度的收成,要比劝他去挑战敌人、赢得受伤的奖赏来得困难。他认为,能靠流血换到的东西却去流汗得来,是没骨气、等而下之的事。

Day15 结尾非常特别的一本书


一时没想到。最后觉得只能算是个人认为特别的,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结构特别。


《查令十字街84号》。


“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实在亏欠她良多。”


真正的动人不需要轰轰烈烈,相见不如怀念的重量。短短八十多封书信承载了前前后后接近二十多年的记忆,这是我最爱的书信体文学。


五分之一世纪的浪漫,酝酿出款款的第四类情谊。有人认为这就是友情,有人认为甚于爱情,事实上在书店众人的多次邀请之下,我认为这情谊也是重于亲情的,代表远方的牵挂。


很多介绍说这本书着重展现的是海莲与弗兰克的对话,然而到了后来,我觉得是海莲与书店那一群朋友们的对话,不单限于弗兰克一人,因此那绝对算不上爱情。连弗兰克的妻子都喜欢这位素未谋面的纽约陌生人,怎么能用爱情的词汇描述呢。


我想,书店的弗兰克一众在海莲眼里代表的就是她心心念念的英国,代表的是她心里最美好的希望。她从最初就表明了自己对伦敦的向往,然而终其一生也未能实现,直到最后书店凋零,熟悉的人们一个接一个地离开,故事终将完结。


遗憾的是,这并不是故事。所以才觉意难平。

Day10-14

Day10 很喜欢主角性格的一本书


《洛基启示录》。


这本是在补神话系列的时候偶然看到的,作者是写过《浓情巧克力》的乔安娜。


如果想看非正统的北欧神话科普,这本书是一大优质选择。


因为是以洛基的口吻写的书,他的性格能在自我的叙述风格中清晰可见。刻板印象中的精明、狡诈、卑鄙,都是诸神和世人眼中的偏见,而在这里能清晰地看出他开始到最后的转变过程——由天真、好奇、低声下气地讨好,到后来的阴险、邪恶、不择手段地复仇。诸神伪善的嘴脸被揭了个干净。


奥丁率众杀死了伊米尔,他的骨肉、尸身、毛发、大脑化作了世界的天地河流,一场荒诞虚伪的新神世纪就此拉开帷幕。冰巨人劳拉被一道闪电劈裂,野火顿生。洛基踏入奥丁的骗局,第一眼就被迫标记了如尼文字,离开天庭融入众神——可众神却从未真心融入他。


很喜欢里面的解读(因为本人是个十足的洛基厨),第一人称视角的叙述让洛基整个神明更立体化了。



Day11 看哭过的一本书


emmm这还真不记得了。


好像太宰治的短篇集有哭过?《樱桃》?



Day12 最喜欢的翻译作品


《飞鸟集》。最经典的那一版,郑振铎翻的。

轻飘飘的,但也有些短句感觉翻译地怪怪的,因为这本萌发了我自己的翻译热情,至于其他作品没有刻意纠结过翻译本身的问题。


我记得大一有一次给亲友写信,喷过某个《人间失格》的译本,喷得都不像我自己了,带着愤青的姿态奔着数落的目的去的,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挺幼稚的。


Day13 有名但是不推荐的一本书


《黄金时代》。


见仁见智了。我不喜欢王小波的文风,但肯定有人很喜欢。


读完一整章后没有太多的感觉,尤其是男女情爱,乡村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是当时年龄段读着最晦涩无趣的风格。


Day14 描写未来的一本书


《美丽新世界》。虽然是1930s的未来了。科幻作品看得少。


看这本的时候最初ABO世界观代入还挺彻底的,但是习惯了讽刺和冷冰冰的语言风格后就放开了。


是反乌托邦三部曲里读过的第一本书。这种政治倾向很浓郁的书通常读完只有一个想法:


共产主义万岁,社会主义万岁!


Day9 最喜欢的短篇作品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花》。


不知道看这篇的其他人是如何解读的,但我看到的是反讽的“热心群众”和逝去的孤寂爱情。西方很多作家的文字我看不懂、看不深,仿佛带有厚重油墨味的旧报纸。福克纳的短篇和毛姆的短篇集在图书馆摆得很近,因为没有找到《月亮与六便士》所以借了短篇集平替。


看完之后只觉得那群闲人故作同情和关心的模样很可笑,实际上只是为了掩盖自己的好奇和八卦之心,他们终日路过那扇门前探头探脑,但凡抓到一丝线索就添油加醋地修饰谈资,而格格不入的艾米莉最后死在某个不为人知的下午,结束孤寂的一生。


你以为的只是你以为的。

Day8 最喜欢的长篇作品

《一世真》。


是部同人小说。琅琊榜的殊靖同人,圆了正剧中的所有遗憾,且从根源上解决了每个角色的执念,真正意义上的“皆大欢喜”。这篇在我心中是同人的No.1了,没有之一。


因为它呈现出了大部分同人作品都无法达到的剧情完整度和遗憾圆满程度。


光是等一本合理价格的再贩都等了好几年,最后是一百一入的,还得感谢出物的好心人。


因为不属于名著就不在这个系列里赘述了。


但关于这本有很多想说的,电子版刷了两次,实体书到手后又回顾多遍,有空专门写一篇。

Day7 非常想安利的一本不是很有名的书

《凯尔特薄暮》。


这本能算是我在大学反复看过最多遍的书了,作者是叶芝。他最有名的不是散文集,而是诗,他本人则更多是以诗人身份为人所知。一首火遍全球的《当你老了》甚至还被中国歌手改编成本土化歌曲,传唱度极高,可我真正被打动还是这篇散文集。


比起晦涩的诗,可能我更多偏爱的是诗意化的句子。叶芝是有名的爱尔兰唯美主义诗人,他对朦胧意象之美的捕捉总是相当游刃有余,读来非常怡人。细看他的人生经历,许多标签都会吸引到我,“神秘主义”、“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领袖”、“凯尔特文化记录者”等等。


更重要的是,我非常喜欢书中所描述的,凯尔特那边人对于精怪、鬼魂、仙灵这些超自然生物的态度,他们并不会像很多西方人过度夸大其诡谲和恐怖(这点在篇末的《论苏格兰妖魔化精怪》那章重点有提),也不会像我们东方人延伸出了象征荒诞和神秘的怪谈、传说乃至自然崇拜,而是一种习以为常的友善,换句话说,他们不把这些看作多么了不起的特例存在,而是视这些生灵为邻居、为朋友。


你向他们谈论起仙人,他们会用今早吃了什么早饭的语气回答道:“是啊,我见过,就在布满了槲寄生路旁的那条小溪边儿上,不过我赶路得紧,没来得及去给他们打个招呼。”


这本书是大一读到大三的,可能大四去图书馆我还会继续看。

Day6 一口气看到废寝忘食的一本书

《嫌疑人X的献身》。


这本算是生日礼物,亲友在高中时送的。我记得是临近期末考还是月考的时候,他在之前有提起过,然后二十四号那天就把这书送给了我。


我看得津津有味,算是废寝忘食吧,收到第二天就一口气看完了,连考试都不想顾及了。这也是我读的第一本东野圭吾的小说。这段日子我也渐渐地越来越理解石神的那句话了。有的人只要活着,就是希望本身了。真的不需要奢求别的什么东西。


这也是“爱”的一种形式。我觉得爱是碳单质,有的是铅笔头,有的是钻石,有的是C60,而小说、电影、番剧这些,就是探寻爱的同素异形体的途径。


更巧的是我刚看完不久,中国翻拍版就马上上映了,主演还是我很喜欢的演员kkw,话不多说马上去看了,说实话原著党对于合理的改编双雄对决嗑(划掉)看得很满足,而且剧情也不错,台词、场景选择更是中国本土化了。


是部值得反复读的悬疑小说,因为除了手法以外还有细腻的人性可供剖析。

Day5 关于季节的一本书

《肖申克的救赎》。


是The season里面的“春天的希望”,其实整部作品并无太多对季节的印象,但论整体的意会,我认为原著这个标题就涵盖了。对比起其他斯蒂芬金的作品,这部算是无惊悚恐怖元素里最经典的一部了。


永远满怀希望,永远拥有自己的热爱之物。


还有联想到的是,从低物欲和体制化中走出来的人,仅仅是自由就能算奢侈了。


电影和小说反反复复看了很多遍,从容和希望是最安迪身上最为闪光的地方。

Day4 书名里有数字的一本书

《24个比利》。

不算名著,通过致命ID了解到的一本书,讲精神分裂。

有时候换个性格和活法也不错,但现实的骨感会让人疯癫。

Day3 书名里有颜色的一本书


《红与黑》。


在上个暑假读书打卡的活动里读的,没有读完,音乐剧倒是反复看了很多遍。原著大概看了不到十章,不知道是那种大段的文字排版风格还是纯粹的电子版阅读,总之我适应不了。


不过原著里有相当多的细节是剧无法体现的,文笔算得上生动有趣,但法国文学多多少少沾染的罗曼蒂克爱情是我不甚感兴趣的东西,好像缺少了情爱就不叫作小说了一样。


但光从十章不到的原著剧情和整场音乐会看下来,内容是get得差不多了,但内涵的抓取还差得远。我只能隔着旁白和角色的歌唱去感受内核的“阶层限制”,而于连毋庸置疑是一位斗士,有着拿破仑的野心却无法让自己脱离情爱的困扰,是想要通过女人实现阶层跨越还是真正爱上了女人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了,但我的角度看,我认为他至始至终爱的人是夫人。而他最后也没能实现理想,他仍然没有真正从阶级中超脱出来。也许司汤达描绘出他壮烈潦倒的死是想讽刺吃人的社会。


法红黑在b站出了官摄之后我这两天又重新看了一次,和之前看的野生版本不一样,这次的市长先生甚至有了中国场的“限定皮肤”——绿帽子,之前在国外是鹿角,由于文化差异的关系,实则两者意思差不多。


希望有机会我能把原著从头到尾再看一遍。